中研普華報道
與“纖維藝術”相關的研究報告
- 1
- 2
- 3
- 4
8月26日,第二屆“杭州纖維藝術展”在浙江美術館啟幕。展覽匯集了世界20個國家和地區60位藝術家的纖維藝術作品,從纖維藝術的角度進行關于歷史、人文、生活、科技的全球對話。
本次展覽的主題是“我織我在”,道出了藝術作品需要返回生活的主旨,其中不少大型互動體驗式作品,充分利用了纖維織物的親膚性和體感性特點,令纖維藝術走近每一位觀眾。
墨西哥藝術家瑪德琳娜·福賽拉和圣地亞哥·博加的作品《破碎的風景》,在浙江美術館新建成的景觀公園中架構起一塊懸浮的六邊形織毯,運用瑪雅母題符號來強調建筑、編織和文本三者的關系。
放置于浙江美術館中央大廳的重量級作品是美國藝術家希拉·習克斯的《纖云弄巧》,一堆堆彩色棉線團參差錯落,構成柔軟可變的雕塑群,在空曠的大廳中宛若浮云,給人以溫暖、親切與安全感。
除了傳統的平面織物作品外,還有相當部分的三維織造作品,它們如同柔軟的紀念碑,銘刻著自然萬物的進化史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史。
中國藝術家許江和景觀設計師袁柳軍的作品《山水離歌》將來自諸暨大唐鎮的廢棄襪機重新包裝,呈現出極為震撼的視覺效果。對大唐這個出產全球60%襪子的世界“襪都”而言,這些舊襪機表達的不僅是對早期工業的追憶,也傳遞著不斷發生的轉型升級帶來的活力。
“我織我在”中的“我”不僅指藝術家本人及生存的個體,而是包括群體和整個社會,所以本屆展覽有不少作品根植地方,用影像記錄、改造舊物等方式連接起地方、產業、學校等相關社會領域,或關注日常,或重拾記憶,或喚醒新生。地方故事中也講述了杭州這座城市的片段,藝術家盧袁炯通過杭州第二棉紡織廠老員工的幫助,收集到一系列生產生活影像。這些影像就像工人們生產的棉紡織物,濃縮在“杭二棉”這一詞語中。